多數人都相信投資可以有效提升個人財務實力,話雖如此,做好投資管理需要有勇有謀,自信自律。投資者之間不難發現一個共通點 - 曾幾何時,自己在重複同樣的錯誤決定,受當刻情緒主導多於理性思考。不論新手、老手,在投資過程中確是交了不少【學費】。對於準備開始投資的你,也不難察覺 - 有多少次因為看不清當日的決定會帶來怎樣的長遠財富影響,而選擇不行動,重複對錯失機會而自負。
你可能會問,有哪些可行的投資建議?
在香港進行投資理財,缺的不是工具、不是方法,也不是缺乏資金,小本更值得用來投資。
什麼是投資?你能充滿自信地回答這個問題嗎?
金融、投資、股市、地產等財務資訊幾乎離不開我們的日常生活,慢慢地我們常以為自己認識投資。多數人在參與投資的過程中才發覺缺乏投資認識,這時投資者若缺乏信心,所有決定便容易受情緒反應。遇上認知不足的新事物時,我們的本能反應是 - 選擇安全、舒適的行為。相反,投資的【預期回報】基於【承受風險】。
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回報及風險兩者關係:投資A是一家深海豪華度假酒店的股票,投資B 是一家全球知名老字號酒店。資料研究發現,A的業務因新奇而獲得龐大的潛在需求,成功推廣服務體驗,將為投資者帶來連續多個年度的豐碩盈利;而缺乏參考營運及需求等數據,難以判斷營運初期是有有盈利,導致相關投資風險非常高。B的業務數據充足,歷史數據反映其盈利、收入、成本等表現非常平穩,集團暫時沒有新發展計畫,投資風險可測可控,預期回報與過去相若。
所以,認識投資的核心理論,工具特性及應用,更好的是 - 去認識讓自己感到不安的【投資恐懼】。 當你越熟悉投資,你將會有更多信心、更理性地開始建立及管理個人投資。
學習投資者重複犯的錯誤
我們簡單分享一些常見的投資基礎誤解。更詳盡的解說及經驗分享將會登陸我們的【線上理財課 - 認識投資】,記得留意、查看課堂報名公布。
日常定義隱藏危機
理解投資用詞時,應該用投資學的定義去詮釋。常見的誤解包括:
高風險及高預期回報(反之亦然):常被誤當「高風險、預期回報」
利息及增長:兩者都是回報,但不宜直接比較;更重要的是,不能只留意數字,利息及增長的計算方法更加關鍵
費用很多/免費: 高低、多少、收費不收費,不要憑直覺判斷費用是否合理;比較回報、比較其他選擇、比較非財務得益;還有魔鬼細節。
保證:保證不是你想象中的【保證:例如一定贏;安全;回報最高;...】。正解是指,對符合條件情況下,保證履行設定的承諾。例如,(符合條件時)保證歸還本金,或(符合條件時)保證支付最低利息... 。
很多我們會套用的理財哲學,原來也是生活中常用的。
時間就是金錢
是非常真確的投資哲學。 學習投資、計劃理財、設計方案、量化風險及控制、比較投資工具、分析經濟環境 ... 是需時、持續專注的人生項目, 而一個投資交易可能是瞬間完成的動作。我們常說,時間是分散分享的好幫手,時間是小本發揮複息效益的好夥伴 - 你有共鳴嗎?
時機與週期
天時地利人和, 投資工具的價值波動是持續的,是否需要持續地關注投資組合面對的危、機?同時市場潛在的突發、極端的價值轉變,那一時刻,是否不可錯失? 我們認為都不是,一個時機太快太短,一個週期流流長,機會充足,不會依賴一個、少數時機。想了解更多?記得留意我們的【線上理財課 - 認識投資】。
長線投資
不是【長時間持有投資產品】 - 長時間、持續地按策略投資於某一工具(一隻股票、一隻基金),才是長線投資,升/跌市都適合使用。 “單次投資後,擺幾十年不變”不是長期投資的特徵,繼續“坐艇”,期望“返家鄉”都不是長線投資的行為。
自我量力
估算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,即可用的投資資本、資金來源。這些個人投資財務能力對估計承受風險能力非常重要,帳目清晰十分重要。 投資資金及生活開支不要混合不分,用來生活的不要用作投資。
升值才是贏?
你是否察覺,談及投資時,會不自覺地將投資聯繫至:巨額買賣/身家、一生幸福、“跌市,天都跌”、一定要升值? 如果是,你需要多想像一些穩健的投資行為及策略,控制投資資金;試想像其他你所認識的商品,該商品價格升、跌時你都會開心之餘,會繼續有限度地買入商品。很古怪是嗎? 試下想像名牌手袋,名錶。
總而言之,長遠投資回報建基於投資知識,只執行經過理性分析、判斷後所作的決定。
Comments